说起来,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节呢,那么答案就只有一……
不,答案是白1白2两开花
文学理论中有个概念叫“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大意是文本的创作会受到其他文本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要更好地理解文本1,可能需要了解文本234来观照文本1……
这里的文本不只是小说,电影、动画也有文本(text)的存在,而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对象,由于原作文字冒险游戏(或者说,视觉小说)的缘故,更直观地契合互文性这个概念——白色相簿1,这个讲述了80年代后期男主角冬弥与作为偶像的由绮的曲折恋爱故事……
WA1女主:森川由绮、绪方理奈
让我们看看白色相簿2的剧本家丸户史明与4Gamer的一段访谈:
4Gamer:
(下称)是丸戸先生提出的企划,那么为什么要制作(下称)的续作呢?
丸戸氏:
当然也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但是契机是出于Aquaplus制作的PS3版时,我所属的编剧集团“企划屋”被打了招呼。那时候我说“我挺喜欢WHITE AlBUM的,想做个类似的故事”,结果写了篇企划,居然非常轻松就通过了(笑)。
可见,虽然白1与白2在何种程度和维度上相似是个复杂的问题,但作为灵魂主创的丸户在白2的创作上有着白1的影子,那么可以说:对白1文本的了解会有助于对白2文本的思考,举个最浅显的例子:
白色相簿2动画版第四话
当冬马这么说时,不止有让白1粉丝看了会心一笑的彩蛋作用,也与人物解读有关,我们发现如果对白1故事与由绮、理奈没有了解,我们对如何理解冬马的这句话也陷入茫然。
那么,对于之前只了解白2的白学家们,或许就有进一步了解白1的冲动,但我们不免有担心:白1作为独立的作品,精彩与否呢?上文的丸户氏已经给出了提醒:”我挺喜欢white album的”,能得到他如此评价,我们便要打起精神来,一探究竟了。
那么我们如何入手欣赏白色相簿1呢?
白色相簿是Leaf会社1998年发售的游戏,分别于2010、2012年发售了PS3、PC版本的重制版,剧本也由多人进行了改写。而本文所言说的主要对象是2009年1月3日开始放映的白色相簿1动画版,作为动画,了解起来更为方便,正值十周年之际,略作不剧透的小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读者能一览WA1世界的精彩之处。
1、让我们从串联WA1与WA2的音乐说起
说起白色相簿的音乐,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据称“冬季卡拉ok必点”的同名歌曲《White Album》,在WA1动画中作为由绮的出道曲,在WA2中,雪菜于学园祭翻唱了这首歌。WA1动画中,《White Album》由由绮的声优平野绫演唱,如果只看《凉宫》与《幸运星》动画本身而没有进一步关注的朋友可能万万没想到,平野绫的唱功其实相当之高,不愧是在学园祭上穿着兔女郎服装技惊全场的凉宫团长呢!
你以为我只是在学校里唱唱?我还去当偶像了!
至于白1动画的第一季OP《深爱》,那也是一首经久不衰的佳作,由理奈的声优水树奈奈演唱,奈奈更是声优歌手中的佼佼者,这一点可从她多次登上日本红白歌会看出,而她在第一次登台红白时也是演唱的《深爱》。
对奈奈粉丝来说,或许也有理由看看这部有她配音、演唱的动画呢
其他歌曲《舞い落ちる雪のように》、《SOUND OF DESTINY》等当然也是各有秋色,但限于篇幅和笔者空空如也的音乐知识,就此作罢,但我们由此浮现出一个自然的疑问:为何这部作品诞生了如此之多的良曲?因为WA1中的两位女主角是80年代后期的偶像。这就带出我们接下来的话题:
2、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1970年至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50%。1986年至1987年,东京的不动产价值连续两年翻一番,带来大众消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惊人的财富增长……直到1990年9月日本股市暴跌、1993年地产泡沫崩溃,日本进入失落的时代。
——约翰·内森《无约束的日本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经济高速发展乃至泡沫,让日本在80年代后期进入了全盛的后工业消费社会,在WA1动画中,在资产价格膨胀的背景、日本大众开始流行购置艺术品在内的奢侈品的情节、电话道具到男主人物的心态上都有反映:
动画中出现了两次的股市行情,资产泡沫的膨胀
某配角父亲谈起收购画作,当然是作为炒作投资而非热爱艺术
电话与电话亭是本作最重要的意象
对电话多谈一些,电话和电话留言在本作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简直要在脑海里浮现【接电话与否】、【优先电话的事还是眼前的事】的选项了)、反映人物性格(不同人物电话留言的语言风格)等多种作用,这个智能手机时代的读者们略感陌生的道具,将我们拉回那个没有便携手机与WIFI的陌生时代,人们因为不能即时随身通讯,只能拿起电话卡拨打电话,通过电话筒传递自己的心声,对方不在的话还要留言,这给“(我的语言与心情)届到了吗?”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事实上,动画中有没有即时接电话这件事就影响了不少情节,让读者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心焦不已。
故事有透露随身携带的“电话”已经出现,但极其昂贵
让我们再简单审视一下男主角藤井冬弥的形象,对这个人,丸户的评价是
“我个人非常喜欢那种主人公随波逐流的感觉。不单什么都做不到,也没有抵抗的意识。这种不可救药的无力感非常吸引人。"
这样的形象可以被认为,不只是单纯为了让玩家进入代入而设计的空壳,而是带有日本80年代大众消费社会中拥有了消费自由却陷入意义危机、茫然失其所在的日本民众的影子。在某个层面上,冬弥很会帮助周围的人,每当身边的女性陷入危机,他能比较果敢地伸出援手,但其人自身除了想与由绮保持恋爱关系之外,似乎没有目标、无所事事。
话说到这,解释一下冬弥背负的一个名气度甚至超过自己本身的恶名:视觉小说三大废柴或四大人渣之一,与诚哥并列。笔者想为冬弥叫个冤屈:咱是被玩家选项与融合多线发展的动画改编给坑了呀!
私货:笔者在博爱的基础上偏爱理奈
但是呢,仅就动画本身而谈,冬弥确实有“人渣”的面向,动画改编的优秀之处在于,大多数(不是全部)地方的处理使得在动画叙事中这些“人渣的面向”带有颇为现实无奈的感受,与其说令人错愕愤怒的,不如说是令人叹息痛惋的。这绝不是为其做正当化,但这样的艺术现实却也给人一种颇为沉重的深刻感受。
3、偶像与恋爱
既然讲到了冬弥与由绮的恋爱关系,让我们把话头转向由绮与理奈的身份上——80年代后期的昭和偶像,正好最近也有一部讨论昭和偶像与平成偶像的优秀偶像动画:
右下↘的绀野纯子,是80年代的偶像,我单推纯爱组合
纯子在组合中唱功一流,但舞蹈能力稍显不足,给我们提醒了这一时代的偶像要求与我们今天对日本主流偶像女团的设想之不同:虽然偶像确实被视为与专业歌手、专业演员有所不同,但相较后来,观众和偶像自己仍然对演唱能力更加重视,偶像应该展现最好的、完美的自己这一理念也仍然主导着双方。我们在WA1动画中看不到握手会和其他粉丝与偶像亲密接触的形式,而强调的是偶像唱的好不好、偶像要被展现得尽可能接近完美无缺:
由绮
当然我们如此阐释偶像时代特征的不同不是要分出优劣,而是点出各有千秋
在故事的特殊性上还有一点值得提出,本作的恋爱与主角们的活动空间,都大大突破了大学学校,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各个层次,这与大多数聚焦于高中校园时代的恋爱动画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现实社会背景,在故事中落脚为偶像女主角由绮与平凡的男主冬弥走在一起遇到的种种困难挫折:偶像的事业发展、两人社会地位的格差、公司运作的金钱逻辑、富二代的丑恶嘴脸……这些沉重的在场让这个故事中的恋爱显得更加现实而难得,因为不易,所以珍惜。
4、动画特点与STAFF
十年前放映的白1动画堪称佳作以上,对其的补番也是笔者动笔的促因,让笔者最后为读者们展现一下动画的几个亮点:
监督:吉村明(前半段)、吉田泰三(后半段)
副监督:吉田泰三(前半段)
剧本:佐藤博晖
角色设计:吉成钢
请让孤陋寡闻的笔者挑自己明白的吹:
有着吉村明这个名字的神秘监督只留下本作,不少人合理猜测实际上这是剧本系构佐藤博晖因为什么大人的原因带上的马甲,佐藤博晖本人也还是个神秘的大佬,知名作品除了WA1动画是担任副导演的《阿基拉》。粉丝普遍认为本作的最大功臣就是监督和(即)系列构成的这位佐藤博晖,希望他之后还能出山!
阿基拉
担任角色设计、参与分镜的吉成钢,是日本动画顶尖原画师,也是另一位著名动画人吉成曜的哥哥……那个,请问我是直接吹爆还是按照程序来?本作是全能的钢哥担任角色设计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对于钢哥粉丝来说,本作也有一看的价值。
钢哥给来自深圳画的GIF图
看右下角
JOJO动画系列的重要监督(第1~4部监督,第五部总监督),津田尚克也不吭不响地参与了本作。此外,上图中的每话标题都是颇有诗意的句子,是全片文艺风表现的一部分。
令人眼前一亮的水彩铅笔蜡笔(笔者不确定)风格cut
在画面加上文字,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折射原作视觉小说的特质
值得强调的是,不只是男主角,女性角色也通过文字进行了心理白描式的独白,这可以说是一种少有的文学性在画面空间上的展演。
5、结语
本文在不作重要剧透的前提下,力图为大家介绍WA1动画的诸项优点,精力与能力所限,挂一漏万、颇为吃力。动画与重制版游戏有所不同,总体来讲,动画最吸引人的还是动人心弦的故事发展及其展现出的多面人物,例如由绮乍一看是个傻白甜的软妹子,其实也有自己的聪颖、心思一面,绝不是单纯任人摆弄的大和抚子。
所以笔者可谓是讲了七七八八却把最重要的故事与人物阐释放弃了!可这却要留给读者们去亲自试试了,希望在WA1动画十周年之际,能有更多人了解这部在WA2耀眼的光芒下有些落寞的佳作,让我们再次念起”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节”时,同时想到这两部都堪称佳作的作品。
最后是那个环节: